发布时间:2025-08-16文字来源:未知点击数:
“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
星状神经节,即颈下神经节,也称颈胸神经节,位于第七颈椎横突基底部和第一肋骨颈之间的前方,椎动脉的后方。星状神经节呈卵圆形,长约2cm,宽约1cm,其周围被疏松的蜂窝结缔组织及脂肪组织所包裹。
星状神经节阻滞(SGB)是一种疼痛常用的微创治疗方法。星状神经节阻滞由于阻滞部位的节前和节后神经纤维功能受到抑制,分布区内的交感神经纤维支配的心血管运动、腺体分泌、肌肉紧张、支气管收缩及痛觉传导也受到抑制,这些外周作用一直被用来治疗头、颈、上肢、肩、心脏和肺部的一些疾病。近年来,对星状神经节阻滞机制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结果表明,除以上外周作用外,星状神经节阻滞还通过下丘脑机制对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具有调节作用,从而有助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因而星状神经节已广泛应用于许多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性疾病的治疗。
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是在超声引导下,将含有局部麻醉剂的药液注射到星状神经节的表面使它被药液浸润,从而阻断它所支配区域的交感活动的方法。星状神经节阻滞的作用涉及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该阻滞方法有助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使许多自主神经失调性疾病得以纠正。通过阻滞星状神经节,解除星状神经节的过度紧张及功能亢进状态,使头、颈、上肢、心脏等血管扩张,明显改善心、脑血流量,增强机体的抗病功能及抗炎作用,调节内分泌系统,稳定全身自主神经系统。
1、阻断疼痛的传导通路,缓解疼痛。
2、阻断疼痛反应的恶性循环,有效止痛、改善内稳态。
3、改善血液循环(交感神经阻滞)
4、抗炎症作用(发挥内因性抗生素作用)
1、减少去甲肾上腺素分泌
2、改变异常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全血粘度及红细胞压积等而加快血液循环
3、提高患者血清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活性,提高NO的水平,改善血液循环
4、增加下丘脑血流维持垂体激素平衡
5、调节全身的免疫系统功能,增强免疫力
抑制和降低交感神经活性是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理。交感神经是主要控制内脏(包括胃肠道、肺、膀胱、前列腺、肾脏等)、心血管和腺体的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神经共同组成植物神经系统,也称自主神经系统(神经活动不受意识控制),区别于四肢脊柱的活动的躯体神经(受意识控制)。植物神经系统活动在积年累月的自主运行中(当然也受大脑边缘系统控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被打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导致身体器官组织出现各种病变和功能障碍(和每个人的遗传特质有关),并可能伴有疼痛或以疼痛为主(如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
全身性疾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各种神经病理性疼痛、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低下、失眠症、眩晕、皮肤搔痒、溢脂性皮炎、牛皮癣、体癣、多发性硬化、带状疱疹、结缔组织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干燥综合征、白塞氏病、强直性脊柱炎和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多种疾病)痛风等。
头部疾患:头痛(包括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群集性头痛、脑卒中后疼痛等)、脑血管疾病等。
面部疾患: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非典型性面部疼痛等。
颈肩及上肢疾患:雷诺氏病、胸廓出口综合症、肩周炎、网球肘、腱鞘炎、颈椎病等。
循环及呼吸系统疾病:心绞痛、窦性心动过速、心脏神经官能症、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
进行治疗前会了解相关病史及化验一些检查,如果合并有凝血功能障碍、青光眼、甲状腺肿大、心脏兴奋传导异常、对侧神经麻痹、严重的肺气肿、局部皮肤感染、近期有心肌梗死病史以及不能配合的患者是不能够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的。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