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01文字来源:未知点击数: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经络、腧穴、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52号令《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中明确指出,以师承方式学习传统医学或者经多年传统医学临床实践医术确有专长、不具备医学专业学历的人员,可参加医师资格考试,考生必须掌握传统医学专业基础知识及独特诊疗技术和临床基本操作。所以中医针灸基础是民间中医或中医爱好者考取证书必须掌握的课程。北京中康针联医学研究院于2025年9月16日-9月25日在北京市举办《针灸临床速成班》。
课程名称:针灸临床速成班
授课时间:2025年12月14日-12月23日 (12月13日报到)
授课地点:北京
培训内容:经络腧穴+常见病的针灸治疗+艾灸拔罐
授课讲师:侯泽民教授、韩颖主任、刘平格主任、李木新副主任
培训费用:3980元含200元报名费(包含教材与白大衣)
咨询电话:15171473501 龙老师
第一部分:经络腧穴
1.经络系统的内容。
2.十二经脉:名称、分布规律、表里属络关系、与脏腑器官的联系、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气血循环流注。
3.奇经八脉:任督脉名称、循行分布、功能。
1.腧穴的发展和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2.腧穴的治疗作用。
腧穴的主治特点(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治疗作用);腧穴的主治规律(分经主治规律、分部主治规律)。
3.特定穴的意义。
4.腧穴的定位方法。
1.十二经脉的循行。
2.常用的经穴和经外奇穴的定位、主治和操作。
第二部分:刺法灸法
第一节 毫针法
1.针具的材料和规格
2. 针刺前的准备:练针、体位选择和消毒。
2.毫针的进针方法:指切、夹持、舒张、提捏进针法的操作和适用范围。
3.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4. 行针手法: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
5.得气的概念、临床意义以及影响得气的因素、促使得气的方法。
6.捻转、提插等补泻操作方法。
7.针刺异常情况的顶防和处理,重点包括晕针、滞针、血肿。
8. 针刺注意事项:重点在于防止损伤内脏,尤其如何避免气胸。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和毫针人体操作相结合。
第二节 灸法
1.灸法的概念、作用及灸法分类
2.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和各种灸法的人体操作相结合。
第三节 拔罐法
1.拔罐法的概念
2.拔罐的方法
3.拔罐法的应用、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和拔罐的人体操作相结合
第三部分:针灸治疗
1.针灸治疗作用: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
2. 针灸治疗的原则: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三因制宜。
分别讲授下列病证的概述、病因病机、辨证和治疗。
1.头面躯体痛证:头痛、落枕(附:颈椎病)、漏肩风、腰痛、痹证。
2.内科:中风、面瘫、不寐、心悸、感冒、咳嗽、哮喘、呕吐、胃痛、泄泻、便秘。
3.妇儿科:月经不调、痛经、绝经前后诸症、胎位不正、小儿遗尿。
4.皮外骨伤科:痄腮、蛇串疮、扭伤。
5.五官科:目赤肿痛、耳聋耳鸣、牙痛、咽喉肿痛。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间或结合有关录像、多媒体教学、穿插组织病案讨论或临床见习。
第四部分:针灸医籍选读
1.《内经》的时代特征,以黄帝为宗的学术派系;
2.《灵枢》、《素问》、《难经》的关系;
3.《内经》、《难经》的传述和注释。
第二部分 针法补泻与迎随
1. 针灸“守神”与“守形”、补泻迎随的概念;
2. 通调经气、补虚泻实、调神、调息、守神守机的原则;
3. 提插补泻、虚实补泻、寒热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轻重补泻的原则与方法。
4. 针刺浅深与经脉气血、形体胖瘦、四时生长收藏、疾病病性、病位的关系;
5. 针刺浅深与提插补泻的关系。
第三部分 经络气血、五输原穴与俞募
1. 关阖枢的概念;经络的标本根结理论;
2. 六经皮部的名称、功能、主病及意义;
3.《内经》中有关腧穴的名词及其概念;
4. 原穴与原气和三焦的关系;
5. 五输穴的阴阳五行属性及临床意义,井穴补泻的原则及方法;
6. 俞穴与募穴的生理、病理及临床意义。
1. 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2.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的具体应用;
课程内容丰富且实用。包括讲授针灸学的意义、针灸的治疗作用、经络现象、经络实质现代研究的困惑;经络腧穴;刺法灸法;针灸治疗;针灸医籍选读等。